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教师风采
聚焦核心素养,开放互研共成长——清华附中福州学校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教研组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侧记
更新时间 :2024-12-03     浏览次数:0

20241121日上午,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清华附中福州学校承办,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市级教学活动(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在我校如期进行。福州第十六中学黄继萍老师、福州市教育研究院陈清辉老师、福州八中林婷老师、屏东中学陈明光老师、福州教育研究院庄云芳老师、清华附中福州学校校长寇晓东以及清华附中福州学校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中学政治组

 

在初中学段,上午第二节课,由陈怡老师执教八年级的《爱护身体》。陈怡老师主要采取了三大教学方法,第一是议题式教学,以“爱护身体,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为主议题,通过“为何爱护身体”与“如何爱护身体”两个子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健康观。第二是体验式教学,教师设计了多种体验活动(如课前师生共同跳热身操、课中探究讨论典型案例、课后健康生活打卡等),促使学生认同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并掌握爱护身体的具体做法。第三是跨学科教学,通过课前热身、分享思考、探究讨论环节,本节课有机结合体育、历史、生物等学科相关知识能力进行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本课重难点,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640

▲初中政治:《爱护身体》  授课教师:陈怡

福州第十六中学黄继萍老师对陈怡老师的课点评道:课前问卷调查和课后健康生活打卡体现了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知行合一,较好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本课亮点。此外,课前健身操导入和合作探究等环节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氛围中将爱护身体的相关知识内化,落实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640-1

▲黄继萍老师点评 《爱护身体》一课

上午第二节,与初中学段同时进行的是高三年级高叮咛老师执教的高考一轮复习课《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海洋强国样本”》。本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30年前提出的"海上福州"战略思想,通过论证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国家高质量发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举措。

第一探究环节:通过海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数据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第二探究环节:聚焦海上福州的小县城——连江,通过展现连江鲍鱼产业上下游的全产业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学生论证全面乡村振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地位。第三探究环节: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规划的闽江口金三角区,展示福州向海而进的过程中,南北两翼全面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推动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设促进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第四探究环节:比对海上福州发展进程中对外辐射力度的不断加大,引导学生了解构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促进作用。

最后通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瞄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践行福州人奋斗的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640

▲高中政治《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海洋强国样本”》  授课教师:高叮咛

上午第三节课,由黄晓东老师执教高二必修四的《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该课同步进行了线上现场直播,福建教育研究院张宇、福州三中陈晓庆、福州教育学院附中陈晓洁、永泰一中吕素平、福清二中吴英豪、马尾第一中学陈坛梅等10多位老师参加了线上听课。本课以“听,文物会说话”为主题,分“探: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流”“感: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博”“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三子议题开展议题式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黄晓东老师播放了“中华五千年的文物”视频,让同学们不禁感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紧接着,黄晓东老师以图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福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褐黄色罗镶花边广袖袍、孔雀蓝釉陶瓶、林觉民《与妻书》、青釉鸡首壶。一件件文物,说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独特的魅力、价值。一件件文物,也打破了“福建是历史文化荒漠”的说辞,更增添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课堂还设置了传统文化是财富多一些还是包袱大一些的辩论。同学们唇枪舌剑展开激辩,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自然生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最后一个环节的“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国家领袖的个人魅力。

640-1

▲高中政治:《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授课教师:黄晓东

紧接着,开展了高中政治学科的评课活动。对高叮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清华附中福州学校郭禹微老师点评道:高老师这节复习课,信息容量大,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极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高考知识点去整合大量的时政素材,去设置契合高考考评要求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求对高考知识点相当熟悉,架构起知识点的矩阵,并实现对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论证式的教学实际上是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去开展的教学,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必然在逻辑思维与解答题能力上会不断提升。

对黄晓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永泰一中的吕素平老师点评道: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来讲“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本节课最大的特色与成功之处。黄老师在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搜集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让文物来说话,感觉让人穿梭于闽越古国的历史之中,在一件件文物的呈现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内化知识。本节课坚持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鼓励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用自己的亲历去感受思政的魅力。本节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地生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640

▲线下听课现场

 

中学历史组

上午第二节课由郑段老师讲授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郑老师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上一则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炼短视频作为开场,以视频中“Who am I”问题,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内容。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以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带领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庄严时刻——中共一大的召开,及比较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会议的相关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党的思想精髓的窗户。通过使用时间轴工具,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事件及其奋斗目标等内容,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英勇与伟大,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的理解。以黄文秀、谷文昌等优秀党员事迹,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课程的最后,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礼赞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忠诚,以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640-1

▲初中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 讲授教师:郑段

福州市教育研究院陈清辉老师对这节课进行点评:郑老师这节课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入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意识地运用了结构化板书这一教学手段,并将其融入课堂,通过直观、系统的板书展示,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在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时,郑老师使用了时间轴这一工具,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事件及其奋斗目标等方面的比较,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忠诚。在培养家国情怀和引导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上,郑老师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通过精心选取的素材,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增强了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议郑老师在问题设置上增强设问的梯度性,关注学生差异度。同时结构化的板书需关注其科学性。在史料实证方面,注重选取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史料,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640

▲陈清辉老师对郑段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上午第三节由陈祯老师讲授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陈老师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切入口,展开18世纪末中英两国最高统治者的一场“隔空的对话”,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层层展开追问,进而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而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热兵器与冷兵器、先进与落后的鲜明对比都呈现在了“冰火的对抗”中。随后,陈老师选取了具体的条约、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平等条约的深刻影响。最后,以《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引人深思,从这“孤寂的对答”道出鸦片战争的真意义: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  讲授教师:陈祯

福州八中林婷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她认为陈老师的这堂课极具历史韵味,清晰明了的教学设计、娓娓道来的语言表达、灵动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同时,林老师也提出了改进这堂课的建设性意见:一方面,本课内容应立足于大单元教学,在梳理大单元脉络的基础上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两次鸦片战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已有素材进行深挖开发和高效利用,将已有的材料用好、用到位,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640

▲林婷老师对陈祯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中学地理组

蒋小菁老师以"春华秋实,农耕之道"为主题,通过创新的角色扮演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农业的区域差异和发展特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每个环节都融入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和互动策略。

第一探究环节以模拟外卖骑手送早餐为切入点,巧妙地连接饮食习惯与农业生产。学生通过比较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三地的早餐特点,直观地感受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多样性,理解了农业与饮食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二探究环节则转换角色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和土地利用等因素,探讨农业部门在不同地区的最佳布局。重点突出了降水量对农业类型的决定性影响,揭示了我国东西部农业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引入"400mm等降水量线"这一关键地理概念。

最后一个探究环节聚焦福州本地,以农产品推荐官的身份,深入探讨"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原则。通过分析连江、闽侯和永泰三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学生能够实践性地理解如何根据当地条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生动的情境设计和互动讨论,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学过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现代地理教学"做中学、学中思"的教育理念。 640

▲初中地理《春华秋实,农耕之道》  授课教师 蒋小菁

黄瑜老师从生活中对气温的认识误差入手,在不同时间尺度中逐步展开对气温相关内容的讲授,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气温与日常生活息息的关系,将所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的实践。为了突破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绘制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并发挥小组作用积极讨论其气温特征,展示小组风采。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各城市进行对比发现不同气温下的自然景观与社会文化的差异。

640-1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授课教师 黄瑜

屏东中学陈明光老师在评课中提到,“课堂借助教具设计,注重细节安排,通过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怎样用气温来指导日常穿衣,绘图读图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640

▲陈明光老师对课堂进行点评

徐光伟老师以"喀斯特之因→喀斯特之境→喀斯特之果"为主线,通过实验演示、问题链、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学会识别和描述喀斯特地貌特征、辩证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环节一:“喀斯特之因”——通过引入化学实验,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从原理上阐释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分布地区。环节二:“喀斯特之境”——先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快速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再通过表格对比总结两类地貌类型的特征,然后巧妙设置合作探究活动:“推测《葫芦兄弟》的出生地”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环节三:“喀斯特之果”——通过“天眼”选址和“喀斯特式贫困”两个案例,一方面加强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工作上所谱写的人类反贫困历史恢宏篇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 640-1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授课教师 徐光伟

福州教育研究院庄云芳老师在评课环节表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是本课亮点;合作探究环节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适当权衡教学任务量与难度之间的关系,给与学生更多的时间发挥主体地位。 640

▲我校中学地理组教师与评课专家合影

 

本次教学开放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更多教师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共同推动课堂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