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上午,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清华附中福州学校承办,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在我校如期进行。福州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刘春金老师、福州教育研究院方彦进老师、福州市仓山区教研员陈凤新老师、福州市屏东中学的阮邦瑜老师、福州高级中学王钊、福州第二中学陈宓昕、多校中学物理、化学、生物老师以及清华附中福州学校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全体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初中物理组
上午第二节课由杨艳玲老师讲授沪科版八年级《密度》一课。杨老师先以“如何自制一个质量可以任意调节的哑铃”为任务驱动,展示小体积的“神秘哑铃”和大体积的“水哑铃”,激发学生兴趣:为什么小体积的“神秘哑铃”反而比大体积的“水哑铃”质量更大?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进而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并完成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数据,得出结论。从实验结论中,进一步建立物理概念——密度,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密度公式,引导学生鉴别实验中所使用的铜物质,并非纯铜;根据密度变形公式,按照需求选择合适的容器自制哑铃。在课堂尾声,揭秘课前的“神秘哑铃”原来是金属材质,突出自制哑铃除了可以增加物质的体积来增大质量之外,还可以选择密度更大的物质来增重。最后以奥运举重为情境,原创习题,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将物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新材料领域。本节课不仅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强化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
▲杨艳玲老师讲授《密度》一课
听课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杨老师的这节课在物理观念培养方面能够紧扣密度概念,借助自制哑铃、奥运杠铃等不同实例与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构建起对物质特性的清晰认知,有一定成效;在科学思维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鉴别实验所用铜物质并非纯铜,还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容器和物质自制哑铃,不仅锻炼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还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中,突出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若课堂时间还有剩余,可再多分享些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强化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杨艳玲老师讲授《密度》一课
高中物理组
上午第二节课由陈俊杰老师讲授鲁科版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陈老师通过对我国科学家在生理医学领域使用前沿科技手段“超声波悬浮”的介绍,引出受力平衡的概念。接着,在“如何缓慢移动药物”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分别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在同一平面内互成角度地拉圆环,使圆环保持静止,然后用力的图示法成功得到了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从真实情景到理论模型,陈老师继续带领学生通过二力、三力平衡模型进一步推理,从而再次得出多个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之后在“如何设计滑梯坡度”的习题中,学生通过练习加强了对平衡条件的应用,体会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与解决步骤。
▲陈俊杰老师讲授《共点力的平衡》一课
来自福州教育研究院的专家方彦进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方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引入部分能够联系科学前沿,做到学科应用的融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部分能让学生分别通过动手实验和理论推理两种方式得到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平衡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能对自然界中的力平衡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从而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妙。同时,方老师也建议教师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之前,要再多给学生交代清楚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实验的误差。总体上,这堂课的课程设计富有创意,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引导、总结到位,值得新老师学习。
▲方彦进老师对陈俊杰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上午第三节课由郑清华老师讲授高三《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运用》。郑老师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物体实际运动过程的拆解,不断引导学生忽略运动中的次要影响因素,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情境分阶段进行模型建构。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力学多过程问题的求解,以分析过程、明确规律、方程求解三个步骤对该类型问题进行分解,最后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从物理过程和物理观念两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之后通过两道高考真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分析、概括、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郑清华老师讲授《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运用》一课
福州教育研究院方彦进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他认为高考对力学综合问题的考查较为频繁,动量和能量属于重点、难点内容,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征。郑清华老师的这节课从实验引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多过程问题的教学上,以分析过程、明确规律、方程求解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建构,形成思维框架,明确基本的解题思路。在知识应用上选取了两道高考真题,第一道广东高考真题较为基础,第二道福建高考真题难度有所提升,体现了教学的梯度性。在高考题的讲解中强调临界状态、适用条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方彦进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教师应注重分析临界状态,在学生求解方程时要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多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总体上,本节课注重深化基础,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方彦进老师对郑清华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我校高中物理组教师与评课专家合影
初中化学组
上午第二节课是由王健涛老师讲授的人教版九年级复习课《再探燃烧与灭火—打火机中的化学》。王健涛老师借助打火机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展开主题式跨学科实践,以中国湖南邵东市的打火机发展历程为导向,探究打火机的打火原理。课堂从条件视角和发展视角两条逻辑线展开,以探究打火机如何满足燃烧三要素开篇,复习“燃烧三角”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的燃烧反应的一般表达式。通过让学生反思第一代打火机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重走邵东的成功之路,在打火机技术革新的发展道路中感受调控燃烧的方法,促进学生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的转化。最后强调中国制造的发展潜能,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应用价值,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王健涛老师讲授《再探燃烧与灭火—打火机中的化学》一课
福州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刘春金老师也对本节课给予了肯定。刘春金老师认为这节课在跨学科思维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场极具新意的课堂。本节课将物理原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突出其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在借助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刘春金老师对课堂进行点评
福州市屏东中学的阮邦瑜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在本节课中是一个十分亮眼的点。课堂通过邵东市的打火机发展之路突出中国制造的发展潜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只要能够抓住机遇,发展科学技术,传统产业也能做大做强走出国门。
▲阮邦瑜老师对课堂进行点评
福州市仓山区教研员陈凤新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陈凤新肯定了本节课的创新点,课堂借助中国打火机的技术革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型,在产品迭代更新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陈凤新老师也对课堂的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意见。本节课学生收获满满,但缺乏一个系统的以燃烧为核心的逻辑模型去为学生整理整节课的知识点。陈凤新老师也强调,打火机的保存是一个十分具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可以尝试在课堂的结尾为学生进行科普。
▲陈凤新老师对课堂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组
上午第二节强大娇老师教授《探秘84消毒液》,这节课以教师本人课前录制的视频——将有黄渍和各种颜色的白色抹布在稀释的84消毒液中浸泡十分钟后,黄渍和各种颜色全部褪去。进而引出84消毒液成分次氯酸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角度分析陌生物质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利用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并设置小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验证84消毒液的性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如何分析研究陌生物质,同时也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信息型方程式的书写等高考高频考点。同时充分了解到了生活中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
▲强大娇老师讲授《探秘84消毒液》一课
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苏教版必修一涉及到了很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比如氯元素及其化合物,钠及其化合物等,这些课题的学习都可以利用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这些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大量的方程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本节课对84消毒液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了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理解陌生物质,书写陌生情景方程式,学会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理解书本上的化学方程式,摆脱死记硬背方程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实验,学生设计并验证84消毒液的性质,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上午第三节由李秀珍老师讲授《以“弱”为主线的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采用以问题导向,“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氯化氢和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程度的差异。问题驱动下,通过对比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镁条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和气球体积大小,最终引出“醋酸本弱,反应很刚”的以醋酸为代表的弱电解质的性质,为下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好基础。在讲授电离方程式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在表达电离过程上的差异并强调书写规范,层层递进,抓住了“弱”的主线,升华了主题。
▲李秀珍老师讲授《以“弱”为主线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课
听课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本节课的脉络清晰,活动多样,有讨论、分组实验等环节,体现了活动设计的梯度和广度,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课堂引入贴近生活,过渡自然,重点利用实验验证了氯化氢和醋酸在水中的电离差异,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的能力。在讲解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的过程中,紧扣了“弱”的主题。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能掌握等浓度、等pH的两种酸分别与足量镁条在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上的区别,但是在实验节奏的把控上还有待加强,提高处理超出预设情况的能力。
▲高中化学听课现场
初中生物组
上午第二节刘易楠老师采用桌游的形式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复习课,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平时在传统复习课上可能会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桌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桌游中通过抽取问题卡片识别动物类群特征、进行动物运动与行为问答等,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回顾了八上的相关知识。
▲刘易楠老师讲授《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
刘易楠教师以大象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大规模“搬家”迁徙为背景开启了生物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的一堂课。同时为了重新“请大象回家”,建立大象自然保护区便成了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准备好的知识题卡后可获得建造保护区的各种植物或动物材料。这节课,教师用桌游道具营造复习环境,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学生热情饱满、参与度极高。通过这堂乐趣非凡的课,学生不仅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生物知识,也知道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学习缺乏兴趣、记背积极性较弱的学生效果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运用此种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更大提升,如何将桌游更全面、高效地引入学习课堂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
▲听课老师对刘易楠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高中生物组
上午第二节由林振洁老师讲授《稳态与调节》第五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第一课时).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发现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向光性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向光性生长,再结合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引导学生参与“植物向光性的机制”主线中相关实验设计、结果预测与交流。最终学生尝试解释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并认同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
▲林振洁老师讲授《植物生长素》一课
福州高级中学王钊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她认为林振洁老师这节课依照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层层递进式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家的真实研究情境,领会实验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在达尔文实验的探究中循循善诱,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和动手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渗透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课堂总结回扣主题,落实了新课标的科学探究理念。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林振洁老师的优势,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幽默,课堂应变能力强。同时,王钊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实验探究逻辑性强,但环节过多,中间的探究过程用假说-演绎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出一个主线任务,以此推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王钊老师对林振洁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上午第三节课李尧老师以“海水稻”为主线,讲授《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一课,与学生共同分析海水稻在盐碱地中面临的威胁以及抗逆性机制。学生根据海水稻相关案例材料的事实分析,依托问题支架,得出其耐盐碱的具体生理机制,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归纳概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海水稻耐盐碱的特性是长期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由此意识到生命的自主性,树立“进化与适应”观。课堂设置相关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结果交流与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此情境下,认同袁隆平团队自主研发的海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发并利用盐碱地资源做出的重要贡献,树立担负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李尧老师讲授《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一课
▲高中生物听课现场
福州二中陈宓昕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她认为本节课值得新教师学习。在情景设计方面,本节课以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海水稻”为素材贴近现代科学前沿,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本节课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设计,胞吞、胞吐用抗菌蛋白的分泌过程进行讲述,设计十分到位。李尧老师这堂课的情境设计和搜集资料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创新性、应用性。在初高衔接方面,高一学生未适应高中模式,本节课考虑到学情,探究过程层次设计合理,第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为后续设计实践搭建手脚架。第二个实验将设计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该节课贴近课标,紧扣三个重点: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利用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将抗盐碱植物如何在逆境下维持自身代谢,引导学生掌握课标的三个要点。总体上,本节课节奏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路连贯,是新教师榜样。
▲陈宓昕老师对李尧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学生实验精彩瞬间
本次我校物理、化学、生物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教师们精心准备了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动手探究、角色扮演和桌上游戏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的课堂设计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踊跃参与。此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们的风采,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我校物理教研组、化学教研组、生物教研组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初高中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乐趣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