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精神,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2024年11月16日至22日,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清华附中福州学校承办的音体美信通用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如期进行。本次活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案例,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新路径,为师生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促进了各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
音乐组
11月16日下午第一节由陆术阳老师讲授《红旗颂》一课,陆老师通过《歌唱祖国》导入课堂,引出课题《红旗颂》,围绕核心问题“红旗精神是什么?”展开教学。通过层层设问及听、唱、奏、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理解作品内涵。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要素,有效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态度。
▲陆术阳老师讲授《红旗颂》一课
第二节由林丽容老师讲授人教新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一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中的合唱《阳关三叠》。课堂上,林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古时离别的心境,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离别的诗歌,引出《阳关三叠》的古诗文本《送元二使安西》,进而介绍《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们感受这首作品的深厚文化内涵,为后续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做铺垫。在演唱前,林老师通过简单高效的气息练习和歌唱四字口诀让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通过模唱、和声音程练习等方式解决学生二声部合唱的音准难题。引导学生感受、模仿琴歌的韵味,品读歌词文本,并结合诗歌朗诵从音乐要素入手,在演唱中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并拓展介绍了古琴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中国古代琴歌的韵味。最后,林老师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环境,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珍惜友谊。
▲林丽容老师讲授《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一课
福州市江南水都中学张琳老师对两节课点评:她认为陆术阳老师这节课逻辑缜密,能够围绕核心素养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展现了高效的音乐课堂。她认为林丽容老师这节课做了大胆的尝试,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合唱教学,对老师的专业素养给予了肯定,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参与度高。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吴丰丰老师对两节课点评:她认为陆术阳老师能够围绕自己设定的课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并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活动来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中用“单主题贯穿”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联想到红旗精神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并且整堂课紧扣核心素养进行音乐活动,学生接受度高。她指出,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落地有声,如指挥的知识点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创编的环节应该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她认为林丽容老师的这节课,在艺术表现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如五线谱教学、正确歌唱方法教学等,肯定了老师的专业素质和音乐教学方向。她提出,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演唱二声部作品难度颇大,可适当降低一些难度,在艺术处理的环节做到更加细致,从而让最终的演唱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音乐课后研讨点评环节
体育组
11月22日下午第一节由朱国庆老师讲授华东版七年级《运动伤病预防与溺水救护》一课。课程之初,朱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温习了上节课关于运动伤病预防的核心知识点,巧妙地以此为引子,抛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享受水上运动的乐趣时,我们应如何有效预防溺水的发生?”以及“溺水事件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以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索与迁移应用的能力。紧接着,朱老师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精心挑选了一系列溺水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溺水预防的重要性。随后,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朱老师鼓励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探索溺水自救与互救的有效方法,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师还精心设计了情境演练环节,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溺水自救与救援的过程。在紧张而有序的演练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呼救技巧、浮水方法,还学会了基本的急救措施,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让知识转化为保护生命的实际行动。
▲朱国庆老师讲授《运动伤病预防与溺水救护》一课
第二节由刘书楠老师讲授《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课堂上,刘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热身活动。伸展、跳跃、慢跑,一系列动作下来,同学们的身体逐渐被唤醒,肌肉得到放松,为即将开始的高强度运动做好了准备。刘老师细致地讲解了教学内容和动作要领与技巧,亲自示范标准姿势,让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无论是技能掌握,还是使用的技巧选择每个步骤衔接,老师都一一耐心指导,同学们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与专注。
分组练习环节,同学们迅速投入,相互协作。有的小组专注于个人技巧的打磨,不断重复动作,力求每一次都能更接近完美;有的小组则更注重团队配合,通过交流与互动,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在练习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没有人轻言放弃。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努力克服每一个障碍。
而最激动人心的当属小组竞赛环节。各小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赛场上,同学们全力以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力量与决心。整个运动场都沉浸在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中。比赛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团队凝聚力的大展示。同学们为了团队的荣誉,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展现出了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
这堂体育课在汗水交织中圆满结束。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运动技能的提升,还有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团队协作的快乐以及对体育精神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热情与活力,继续在体育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迎接更多的挑战与精彩!
▲刘书楠老师讲授《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一课
美术组
11月22号下午由刘全利老师讲授《手的画法》这一课,刘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手的图片,以及动画中的手,大师画的手等引出课题《手的画法》,该课程围绕手的解剖结构展开讲授,对手的各部分局部比例以及结构关系进行比较式讲解。在课堂中刘全利老师积极与学生互动,并对手的画法进行了课堂示范实践,对学生的课堂绘画实践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显示,小组作品互评等,课程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使学生获益匪浅。
▲刘全利老师讲授《手的画法》一课
课后我校美术教研组对本节课进行研讨。陈若诗老师评价:教学过程较为清晰,完整,流畅,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以教师的手为例讲解手部知识,生动形象,效果良好。黄蓉老师认为刘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清晰明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核心概念,课堂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反馈与建议。
技术组
11月21日下午第一节由王瑞云老师讲授沪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一《手写数字识别》一课。本节课涉及到人工智能当中的机器学习,理论性较强,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落实核心素养,本节课以手写数字识别中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作为主线,结合UMU平台,采用了讨论、分析、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伊始,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中图像识别的关注。之后,教师作为合作者与学生共同经历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应用模型的探究历程,让学生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借助网络和AI生成资源进行探索,学会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又以指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点,使学生体会不同训练轮次对模型效果造成的影响,进而体验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最后,王瑞云老师通过对AIGC的介绍,带领学生辩证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利弊,由此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王瑞云老师讲授《手写数字识别——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一课
福州市第八中学教师林荣辉对本节课进行点评。《手写数字识别——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一课巧妙地从学习中的作业批改入手,引出OCR光学字符识别中的人工智能,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围绕机器学习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应用模型这五个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CNN模型构建的讲解与实践应用模型,王老师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之后可以考虑在讲解神经网络原理的过程中加入对卷积和池化运算的计算环节,让学生通过修改参数,对模型计算的本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林荣辉老师对王瑞云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下午第二节由陈琪老师讲授《技术试验》一课。陈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寻求科学探究方法,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践,亲自体验技术试验过程,通过观察试验过程和分析试验报告发现,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陈琪老师讲授《技术试验》一课
华侨中学章初老师评价:本节课无线充电线圈材质试验,题材新颖,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践,亲自体验技术试验过程,通过观察试验过程和分析试验报告发现,培养了学生技术意识、工程思维等核心素养,有效达成本节课的试验教学目标。
▲陈琪老师与公开课听评课教师合影
本次音体美信学科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圆满落幕,活动聚焦核心素养,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多学科领域,教师们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活动中,我校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案例,展现了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此次开放周不仅促进了音体美信通用学科的教学改革,也为全市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核心素养培育,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